
他以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生产NMN、麦角硫因等生
以麦角硫因为例,2018年国外已有巨头在生产该原料,但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因此只应用于高端口服与护肤市场,但关于麦角硫因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非常明确,瑞德林生物便开始从成本入手,对麦角硫因进行研发,在其推出最终的产品后,该原料市场也进一步得到增长。
固相合成是指将反应物连接在一个不溶性固相载体上的一种合成方法,使用该技术虽然可以快速生产产物,但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糖等物质都存在水溶性好、手性中心多的特点,所以最终的产能并不大,而且成本较高。
今年下半年,资本市场仍在关注合成生物学赛道,只是在判断上更趋于理性,能否拿出真正具备成本优势的产品以及有客户为之买单成为评估一家初创公司价值的核心指标。
瑞德林生物第一个立项的产品是谷胱甘肽,谷胱甘肽作为一种三肽化合物,主要作用为抗氧化与抗衰老。
于是刘建便与黄华探讨将合成生物技术引入多肽合成领域的可能性,“当时全球只有几个团队在做一些基础科研,还没有进行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黄华发现,从原理上来说这件事可行,但能不能实现产业化,真正做到成本的大幅下降仍需探索。
2017年,刘建与黄华找来另一位大学同学以及华为、迈瑞医疗、波顿香料的三个朋友一起创立了瑞德林生物,而瑞德林生物也成为了全球第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对多肽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公司。
第四,所选的产品可以从技术维度做出成本优势。只有能将成本控制在市面上产品价格的50%以内时,瑞德林生物才会考虑立项。
而战略委员会则负责选品、市场等工作,对于选品瑞德林生物有一套严密的逻辑。
第二,需明确每款产品在战略中属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产品,根据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研发定位、资源配置、开发周期、量产计划。
据刘建介绍,生产该产品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将成本降到足够低。
具体来说,专家技术委员会负责从前端人工智能、生物计算、高通量筛选、酶的理性设计、酶在胞内外的催化反应、对产物的监控、底物的转化率、杂质的控制、酶的选择性、酶的发酵各项指标的控制到实验菌向工程菌的转换、大规模量产再到后端多元纯化技术的应用等。
瑞德林生物成立于2017年,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绿色化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实验室自动化、质量研究等交叉学科,生产以氨基酸、糖、核苷酸为单体的“生命分子”,比如S-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谷胱甘肽、NMN、麦角硫因、蓝铜肽、HMO等,产品覆盖功效护肤、生物医药、营养健康、动物保健、绿色农业、生物材料六大领域。
这些外显的要求本质是对合成生物领域公司多重能力的考验:选品、技术研发、产业化、销售等。
“我们做的很多原料都是市面上所谓的很火的,但我们没有去抢市场的压力,因为当我们的成本可以做到降低一个数量级,最终市场一定会向我们倾斜。”今年瑞德林生物的年销售额预计到亿元级规模。
2018年瑞德林生物已经做到比市面上谷胱甘肽的成本降低了近20%,但刘建没有选择在此时量产,在他看来这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技术只能算及格,并没有足够的深度;第二,虽然我们在实验室工艺上取得了一些优势,但真正到了量产阶段涉及到运营管理、企业能耗等综合因素,可能就没有优势。”
瑞德林生物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于酶功能的挖掘、理性设计、改造以及产业化应用,目前其已构建了覆盖酶功能挖掘、理性设计、精准改造、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工艺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全流程的技术平台和研发团队,可将底物的转化率提升至98%以上,产品直接成本降低50%以上。
第三,产品的市场必须已经经过了高度论证,但现阶段又没有完备的解决方案,刘建将这种产品称为潜力产品,“作为初创企业,我们希望产品安全有效,但还没有巨头入场,这样在我们能解决成本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快速拓展增量市场,成为赛道内的巨头。”目前瑞德林生物推出的几款产品都是依据这个原理:一年之内成为行业老大,并用两三年的时间对市场做数量级的扩展。
“目前国内外合成生物赛道的发展差异并没有非常大,所以国内优秀的公司在未来都是要走出去面对全球竞争的,这就要求初创公司在早期各个方面都做好充足储备。”在瑞德林生物创始人兼CEO刘建看来,将选品-研发-产业化-市场整个链条打通是对合成生物公司最基础的要求,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功亏一篑。